如何理解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一说法

2023-02-04 10:15:59 数码科技 1396

如何理解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一说法

众所周知,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在过黄州,从此与当时默默无闻的黄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黄州也因此得以沾上大文豪的光,在神州大地逐渐显耀。

苏东坡以其在黄州谪居期间创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大江东去》为标志,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巅峰,并且因此登上北宋文坛乃至自此以后的文坛之巅峰,使其成为文坛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苏东坡在京城、在地方州府做过多年的官,也在除黄州以外的地方谪居过,为何只在黄州登上文坛极顶呢?

首先,黄州为苏东坡提供的心灵之家,奠定了苏东坡一举登上巅峰的思想、情感基础。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为著名的“乌台诗案”,被发配到当时属于偏远之地的黄州,当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此时,苏轼思想上是矛盾惶惑痛苦的,对于死里逃生、首度外贬谪居的苏东坡而言,此时最最需要的是心灵之家,尽快调整心理。应该说,当时黄州为被贬的苏东坡提供了他急切寻求的安身之所。

来到黄州,苏轼像一只逃离笼子的小鸟,没有了那么多的桎梏与羁绊。那时黄州寺庙很多,苏东坡初来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他时常到附近的安国寺焚香默坐,与安国寺的方丈继连和尚谈禅,随着禅宗随缘凭命思想的传播,老庄淡泊无为思想的复归,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日趋沉静、旷达和超脱。

苏东坡结交了很多的渔人、樵夫、农夫,甚至牧童。他常同牧童一道到黄泥坂放牛,常常是晨去晚归,有时倒在草地上唱歌、睡觉,直到日落西山,放牛伢喊醒他,才一道回去。此时的苏东坡,精神上得到一种解脱,悟出很多道理,对人世间的人和事了解得更为深刻。

尤其是他彻底放下官架子,到社会底层广泛接触民众,了解民生、民思、民怨、民愿、民需,触动内心深处的改革、创新的。这不仅反映在他的政治主张变化上,而且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上。正因为苏东坡在黄州对改革、创新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改革、创新意识浸润到文学创作之中。为其在黄州一举登临文坛巅峰,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其次,黄州有激发苏东坡创作佳作灵感的诸多文学因素。

苏东坡在黄州之所以能写出佳作,是因为有激发苏东坡灵感的特有的、能与苏东坡思想情感契合共鸣的文学因素。

黄州有特有的景观,如长江、赤壁等;黄州有特有的历史事件,如发生在汉末的赤壁大战,以及活跃在赤壁大战之中的孙权、刘备、曹操、周瑜、孔明等;黄州有特有的文化环境,如黄州曾有杜牧、王禹偁等遗韵,有崇文重教之风尚,有深厚活跃的民间文学,特别是流传于民众之中的口头文学等。

黄州优美的山水风景,丰富的人文景观,以及自身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境遇,给了他无穷的创作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谪居黄州期间,苏东坡以挥洒自如的笔力,冲破了樊篱,开拓了诗词歌赋反映现实的新路,产生了他一生中最为得意之作和辉煌的成果,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顶峰。

据后人统计,苏轼四分之一的作品出自于黄州时期,而他在黄州不过短短四年。数量上,在黄州写了753篇作品,其中诗歌214首、词79首、散文457篇、赋3篇,平均每两天一篇,每周3.3篇。质量上,苏东坡最有影响的作品多出自黄州。譬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黄州特有的文化环境,与苏东坡彼时的特有的心态及需求的契合与碰撞的结晶。

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在黄州写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当年,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最好的诗文词赋,都诞生于黄州,黄州是苏东坡人生最华丽的转折点。

如今,苏东坡更成全了黄州。苏东坡在黄州曾送别两任太守,并为徐太守写下《遗爱亭记》:“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苏东坡被贬黄州,革除鄂黄溺婴陋习,救助弃婴,为黄州百姓驱瘟疫、减赋税。黄州为了纪念苏东坡,将黄州赤壁更名为“东坡赤壁”,命名城内湖泊为遗爱湖。今日黄州遗爱湖成了地标性建筑,园中耸立着苏东坡的雕像,“临皋春晓”“遗爱清风”“一蓑烟雨”“东坡问稼”等12个景点都与苏东坡的诗词有着渊源,有着对苏东坡无限的怀念、仰望之情。

穷而后工的意思如何理解黄州成全了苏东坡这一说法

赋到沧桑句便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不幸的时候就是诗人幸运的时候,描写的文风带了沧桑意味的时候,文句自然而然就公正了。就是说家国事历历在目,心中胸怀激荡,笔下自然就会有出彩的文章,大抵是与穷而后工一个道理。

题遗山诗

清代: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赵翼是清代文学家,字云崧,号瓯北,乾隆年间进士。他长于史学,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他从小孤苦伶仃,15岁就开始挣钱养育弟弟妹妹。当了秀才后依然教书养家,考取举人后做了幕府,境况终于有所好转。这期间他努力学习,诗文水平也大进,终于成为清代著名的学者。

诗的题目为《题遗山诗》,这是赵翼为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文集做的题诗。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所以诗人说,“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元好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他的诗集集两朝文献于一体,虽然经历了浩劫,却有幸保存。

元好问在金为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朝灭亡后,他入元不仕,无损大节。诗人引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虽然元好问没有采薇而食,但他的气节堪比古人。

接下来诗人又叹息朝代更替的凄凉,多次引用典故说明,同时又用“悲夜火、泣秋风”来抒发亡国之辈。最后诗人引申开来,吟诵出最经典的两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虽然诗人是题元好问的诗集,但慷慨激昂的两句话却让人联想很多。

时针倒转到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是经历了即将亡国之痛,他悲愤地高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叹息众人皆醉我独醒,却无法力挽狂澜。

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国家的强盛,却遭到无数的猜忌和多少次的排挤。不过幸运的是读者可以读到他的《离骚》,铭记那段沉重的往事。

时光再次倒流到盛唐时代,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见证了百姓们的流离失所,也和大多数普通平民一样,感受国破家亡、无处安身的悲惨命运。诗人用他充满悲情的如椽巨笔描绘了一幅幅垂泪无言的画面,让后人每每读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都会被拉回到时空隧道的另一端,聆听诗圣的大声疾呼。

人生苦短,世事沧桑,我们虽然不能亲眼见证所有的历史变迁,也无法像古代诗人那样亲身经历那些朝代更替的凄凉,但依然可以感同身受,就是因为赵翼的这两句经典,“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也许读者又会想到李煜、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等,他们并不想享受“诗家幸”的待遇,却宁愿默默无闻,只为国家安定祥和,百姓幸福安康!

苏轼写诗是否与他被贬有很大的关系

苏轼的诗作相对于词作来说实在是太少了,我觉得把题目中“诗”改为“词”也许会好点。

对于苏轼来说“乌台诗案”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也是经过这次贬谪使得苏轼的风格大变。我们通过贬谪前期与后期的题材、文化以及风格三个方面做比较。

贬谪之前文学特点

在前期题材上苏轼的文学特点大多是反应在政治上以及关心民间百姓疾苦上。用他自己的话说“如蝇在台,吐之乃已”。这也充分反应了,苏轼嫉恶如仇,看到不顺眼的事就要管一管,好似水泊梁山的好汉们“路见不平一声吼”。

给孔文种的诗中透露着对官场的蔑视“我本麋鹿性,谅非优辕姿”。古代封建社会“盐铁”权利都在皇家手里,面对这种垄断他这样写道“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当朝廷征调百姓修河道通盐船时,笔锋更加犀利“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面对内忧外患的朝时他壮志凌云渴望有一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

文化上,崇尚儒家。他渴望在仕途之路上获得成功,即使有“归去”之心,也是“欲回天地如扁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他心中充满儒家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他关心民间疾苦“秋禾不满眼,宿麦种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肤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他渴望杀敌报国,渴望在战场上一展雄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尤其在密州徐州时这种积极报国,变法图强的信念更加强烈,他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为改革摇旗呐喊。

在风格上,苏轼前期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给人一种豪迈冲云霄的。他三百余首词中,这样的作品也就在十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都是在密州、徐州所作。比如这首《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苏轼字子瞻,第苏辙字子由):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再就是我最爱的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作品虽然数量不多,却能充体现出苏轼当时积极进取的心态。

贬谪之后文学特点

贬谪以后题材赫然而变,他那种“讽刺,苛刻,愤怒”全部消失了,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温暖,亲切甚至还透漏这无奈。与人下棋时“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他不再执著于“奋力有当时志世”而是换了一种心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所以当苏轼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便也可被世人所理解。他飘然独立,只愿做一只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文化方面,他不在有“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人们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对他来说早已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对于一个在官场几经沉浮起起落落的苏轼来说,那些早已是过眼云烟不然也不会发出“惆怅东南一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叹。

此后他开始崇尚道与佛,企图在宗教中让自己得到解脱,他意识到自己与权贵们已是肝胆非一家。在贬谪的这段期间甚至过上了田园生活,当太后准允他在太湖边居住的时候,他大喜“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久旱逢甘露后,他和农民完全一样快活而满足,他写道“沛然扬扬三尺雨,造化无心恍难测。老夫作罢得甘寝,卧听墙东人响屐。腐儒奋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会当作溏径千步,横断西北遮山泉。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与前期风格不同是,后期作品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更如兰花般清净幽远。既有地方人情,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风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左右。

他逃离了官场的勾心斗角,更加贴近自然观察生活。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便是最好的证明。他更加与自然融为一体“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他把所有的对现实以及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怒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