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蒸潮热是什么病

2023-02-04 21:43:29 数码科技 1396

骨蒸潮热是什么病

“骨蒸潮热”不能说是病,而是一种症状。

“骨”,表示深层之意;“蒸”是熏蒸之意。形容阴虚潮热的热气自里透发而出,故名。这种热型,每兼盗汗。因是肺痨病的主症之一,所以也有“骨蒸痨热”之称。

《济阴纲目》上说,【骨蒸劳者,由积热附于骨而然也(此至脉之病也,夫肾主骨,骨至于蒸,真阴竭矣,肠何以依),亦口传尸、殗碟、伏连、无辜。其名不一。此病皆由脾胃亏埙所致,其形羸瘦,腹胀泄痢,肢体无力。传于肾,则淊汗不止,腰膝冷痛,梦鬼交侵,小便赤黄。传于心,则心神忪悸,菖怒不时,颊后赤色,乍热乍寒。传于肺,则胸瞒短气,咳嗽吐痰,皮肤甲错。传于肝,则两目昏暗,膀下妨痛,闭户念怒,五脏既病,则难治疗。】

潮热是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下午3-5时热识较高为日哺潮热,,见于阳明证;午后或夜间低热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骨蒸潮热是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多为阴虚火旺,阴液亏虚,不能制阳,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于入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加亢胜而生内热。

能诱发“骨蒸潮热”症状的,如肺痨(肺结核)、肾阴虚火旺、肝肾阴虚、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纵欲过度,或过服温燥劫阴药物,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的营养匮乏等。

骨蒸潮热禁食辛辣刺激、烟熏、火烤、腌制的食物,避免对肝肾造成过多的压力。

临床常用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黄柏胶囊等。

禀赋怎么读骨蒸潮热是什么病

劝学师说中的常考实词虚词

《师说》知识整理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鞣以为轮(通“燥”,用火烘木使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2.古今异义

(1)鞣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

3.词类活用

(1)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水)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

(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

(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师说》

一,虚词

1.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3.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一词多义

(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的著作)

(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4.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老子说的道

是自然规律,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老子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规律。”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乃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与第十六章与第二十五章就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在讲自然规律与人的处世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然自然与上善若水,即是上善若水与厚德载物和无为处下柔弱胜刚强,也是从道在自然中的运行规律得出的道的属性与品质!”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讲:“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六章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所以,老子说的“道”都是以自然规律为总结,来推演和人们日常处世生存长生的处事的自然方法和道法来自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与唯物辩证法!

阴阳,长短,高下,前后,轻重,无为,虚极,静笃,上善,若水,荣观,超然,无为,与自化!都是老子在指“道”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们日常处事的正确方法!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