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mps是什么句式

2023-02-05 22:16:00 数码科技 1396

stamps是什么句式

我的答案是myhobbyiscollectingstamp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爱好是收集邮票,这句话是一个陈述句的句式结构。

上面这道题考察的是句子之间辨析的知识点,题目要求我们指出上面是什么句子结构。myhobby(我的爱好)是句子的主语部分,is系动词做句子的谓语部分,collectingstamps(收集邮票)是动名词在句子中作表语。

stamp是什么意思stamps是什么句式

stamp英语是什么意思

datestamp的意思是:日期邮戳

[网络短语]

datestamp日期邮戳,日戳,日期戳

DATETIMESTAMP日期时间戳记

postaldate-stamp邮政日戳

英语(English),属于印欧语系中日耳曼语族下的西日耳曼语支,是由古代从德国、荷兰及丹麦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周边移民至不列颠群岛的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说的语言演变而来,并通过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由于在历史上曾和多种民族语言接触,它的词汇从一元变为多元,语法从“多屈折”变为“少屈折”,语音也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

根据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计算,英语是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英语也是世界上最广泛的第二语言,也是欧盟,最多国际组织和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拥有世界第三位的母语使用者人数,仅少于汉语和西班牙语母语使用者人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在说我的理解之前,先把有代表性的错误的解读列出来,大家看一下。

这两句话,很多人是这样翻译的:“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好的,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良的,丑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我为什么说这是错误的翻译呢?因为老子说的是美与恶(wù)、善与不善的话题!而不是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的辩证法!!!这么直观的四个概念、两对关系是老子亲口说出来的,怎么可以公然地把它们替换掉了呢?!更要命的是,很多人被固有的观念束缚后,偷换人家的概念还不自知,然后随意发挥,虽然说的也是没错的道理,但是,这些不是老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啊。

仔细辨析清楚关键概念“美与恶”、“善与不善”。

先看《道德经》第二章相关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一,老子谈的是美与恶(wù),也就是人们在情感上“赞美与厌恶”的转化问题。

美,是动词,表示人对某事物的亲切好感,赞美的意思。

恶,是动词,表示人对某事物的嫌憎坏感,厌恶的意思。

我们现在经常“美丑”相对而用,而在古代更多的是“美恶(wù)”相对而论的。例如,辛弃疾说“物无美恶,过则为灾。”再如,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本书第二十章说“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这些都是美恶(wù)的运用。

二,老子第二个谈的是“善与不善”,也就是人们在能力上“善于与不善于”的相互比较的问题。

1、“善恶”,确实是现代人很熟悉的相对概念,古人也有这样用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勿以恶(è)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了。但它却不是老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作了一下统计,《道德经》里有44个“善”字,是指前面没有“不”字的,仅列几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第8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15章)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79章)

2、大家不觉得出乎意料吗?所有的“善”并没有与“恶”(è)相对而用!而我发现“善”与“不善”连用的情况就有7句!请看另外6句话: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第49章)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第62章)

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第62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第81章)

这样看来,再明白不过了,老子这里要说的一对关系就是“善”与“不善”!而不是“善”与“恶”!如果有人不信,那可以试一下全部把“善良与丑恶”一一替换掉“善与不善”,看说得通吗?肯定是不行的。

3、大家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老子的思想里,关于人的划分,只有能力大小之别,却没有品性善恶之分!而儒家讲伦理,就有区分人的善恶。道家不能有这个,因为道家唯一的最高标准是道!合乎道的作为,叫德,不叫善。清楚这个点后,就不会受自己的相关观念的干扰了!

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的真实意思。

1、这里谈的并不是什么“美丑”相互转化的辩证法!而是说,人对事物有了好感的想法(赞美)之后,是有后继行动的,如果多数人一致的话,就会出现与先前想法相反的结果,即厌恶。可以翻译为:当天下人都赞美同一种东西并都去追求时,就会出现令人讨厌的结果。成语“东施效颦”,大家都知道,一个东施效完颦后,已经受不了了,如果天下女子都赞美西施,并一致去“效颦”(为美),必定出现极其厌恶的局面!之前,韩式的美容很是盛行,以致后来有“撞脸”的说法,现在的热度大为减弱。

2、为什么要说“天下皆知”呢?这是说,如果统治者以其观念导向及政策措施让百姓一致行动时,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就现代来说,人们都喜欢品相漂亮的水果,结果是市场上都是施肥用药种出来的好看水果,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吃这样的水果不好。还有,比如在媒体大量广告汽车,鼓励和导向买车,结果就会出现由有车的兴奋变成严重堵车的烦恼。知道老子所说的这个现象后,现在的怎么做?就要在汽车的相关问题上有严密的统筹和科学的安排,防止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四、“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真实意思。

1、这句话也要把“天下”加进来,是说人的能力存在差异,国家相关政策和导向不当的话,就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可以翻译为:当天下人都认为一种东西是高能力并都去追求时,就会出现能力无差异的恶性竞争的结果。比如,古时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大家都挤破头去考取功名,注重功名的观念造就了大批力差异的文人,严重的是相应地影响了工农商的发展;现在很重视学历文凭,就出现一窝蜂的升格大学,制造了很多高文凭却没有实际技能的失业者;搞重点名校名班,也是问题不少,现在好像较多的采取就近入学的措施,也不准设置重点班了。

五、老子在本章的结论。

从两句“皆知”及下面几个相同的情形(有无相生等,以后有机会再说),得出本章的结论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说施政时,要注意防范盲目、单一无配套的观念和政策导向所带来的适得其反的后果,凡事要依道而行,不要妄作胡为。

大家看,这两句话哪里是在谈辩证法的问题啊!老子面对的是想要“以无事取天下”的侯王!要侯王明白不合乎道的单一政策导向的危害。好,就算老子谈的是“美丑”“善恶”的观念上的辩证法,我要问:“那然后呢?这样的辩证法对讲求实际的侯王有什么实际效用呢?”那怎么就推导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建议性结论来呢?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的感觉?

接着,来简单谈一下正确理解这两句话后,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示?

1、老子向我们提供了一付观察社会现象的眼镜,特别是用以看一窝蜂的社会现象,就很清楚。

2、在具体的“美恶”观上,不要同俗合流,要做真实自然的自己。在个人能力的提升方面,认定和坚信自己的禀赋特质,走自己的路;有时发现自己随大流了,也不一定要逆反而行,问题的关键是,大流正合自己的心意,也合自己的特点特长,只不过要加倍努力,积极付出,争取上善而已。

好,就回答这些吧。关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很重要,是正确理解第二章的关键;而第一、二章,是正确理解全书的关键。我个人觉得如果有人把里面的关键词说成“美与恶(è)”和“善良与丑恶”,是错的,我就不看了。

这里有独立思考的回答,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