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2023-02-06 21:52:56 数码科技 1396

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1、占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法军先行,于当天下午经海淀,傍晚即闯至圆明园大宫门。

此时,在出入贤良门内,有二十余名圆明园技勇同敌人接仗。但终因寡不敌众,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等人以身殉职。

在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10月7日,英法侵华头目闯进圆明园后。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2、掠夺

士兵们在园内砸碎花瓶和镜子,撕下画幅和卷轴,他们破开仓库抢夺丝绸,并用这些珍贵的织品包扎马匹;他们裹上皇后的凤袍,口袋里装满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水晶。

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侵略者除了大肆抢掠之外,被他们糟踏了的东西更不计其数。

3、焚毁

在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额尔金下令,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在其后的两天时间里,士兵们被分派到各个宫殿、宝塔和其他建筑中放火。尤为惨重的损失是帝国的图书及档案馆,约一万零五百卷图书档案,包括有关历史、科技、哲学及艺术最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额尔金的大火中灰飞湮灭。

圆明园资料档案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来龙去脉

圆明园的十大神奇之处

一百五十五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制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惊天浩劫。一代名园圆明园的历史,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曲无尽的悲歌,而对世界文明来讲无疑更是一大损失。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即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十六万平方米,是清朝皇家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耗时一百五十余年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的“万园之园”。

这座“万园之园”继承了数千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是“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天上人间。

12月1日,圆明园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马首铜像结束160年的流浪,重新回到园里,成为第一件从海外回归的文物。

今天我们来回顾圆明园的历史,看看这个人类史上最美丽园林的前世今生,感受它的百年荣光和哀愁。

1.名字由来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原先是一片水泊密布、草木繁盛的风景地。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很喜欢江南的景致,于是让人在这里修建了江南风格的园林行宫——畅春园,同时还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园林赏赐给亲王贵胄。

1707年,康熙将其中最美的一片园林赐给四皇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并且赐名为“圆明园”。为什么这么取名呢?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中庸》里的话:“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政治业绩明光普照。第二种是说因为雍正信佛,法号圆明居士。赐给圆明居士的园林,所以叫圆明园。

2.不是一园而是三园

圆明园并不是一次修成的,它始建于了康熙末年,雍正继位之后,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扩建。乾隆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在圆明园基础上,加了两座园——长春园和绮春园。

因此后来所说的圆明园,是包括了早期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在内的圆明三园,是个大概念。

3.园区规模

这三个园区规模恢弘,呈倒品字形的布局,共有150多处大小园景,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多公里。

4.水景主题

圆明园区以水为主题,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万泉河,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园区内。

为什么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呢?这是有讲究的。在神话里,天下之水发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圆明园的水源设计,就是参照了这个传说。

5.圆明园四十景

在三大园区当中,最核心的是圆明园。它大致分为五大块:

一是宫廷区,参照的是皇宫里的布局。二是九州区,这是沿湖修建的九个岛屿。三是西北区,这是九州西北面的小型园林群。四是福海,一片以杭州西湖为灵感设计的湖面。五是北部区,有点像扬州的瘦西湖,主要以民居型建筑展示水乡田野的风光。

圆明园有四十处著名景观,称为“圆明园四十景”。它们的名称,充满了古典文化的味道和诗情画意。

这些名字怎么取出来的呢?大致有四大灵感来源:

一是政治愿景,比如“正大光明”、“九洲清晏”。

二是的神话传说,比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

三是诗画意境,比如“镂月开云”、“平湖秋月”,“杏花春馆”。

四是中华各地名胜,尤其是江南的名园胜景,比如曲院风荷、西峰秀色、四宜书屋、坐石临流。

6.首个皇苑里的西洋楼

第二个园区长春园,位于圆明园的正东,占地70公顷,约为圆明园的三分之一。它是乾隆皇帝预备退位后入住的地方,因此以宴游为主,没有议政的设施。

长春园的最大特色,是修建了著名的欧式建筑西洋楼,由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设计。

这是的皇家宫苑中,第一次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和园林。

最后一个园区绮春园,面积54.3公顷,是三园里最小的。在道光年间以后,这里主要作为太后、太妃居住之所。同治年间,清曾经想大规模重修长春园,并改名为万春园,但最后因为没钱而作罢。

以上三大园以外,还有一些小的附属园,比如澄怀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熙春园、近春园等。

7.最美园林,万园之园

圆明三园可以说是古代园林技术的集大成者,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它的美丽震惊了世界,被称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万园之园”。

由于清朝皇帝每年夏天都来这里避暑,因此也称为“夏宫”。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无与伦比的杰作。”

8.百年国耻:火烧圆明园

1856年,英法联军对发动了第二次战争。4年后的1860年10月,他们进入北京城,占领了圆明园。

由于清杀死了部分英国,英法联军以报复为由,在10月7日,下令大肆抢劫和破坏圆明园。

在接下来的48小时里,圆明园上演了一场有组织的疯狂掠夺。数不清的花瓶、画幅、丝绸、宝石、珍珠、水晶、瓷器、雕塑被搬走或破坏。据英国人鲁西记录:“这是一场令人错愕而迷幻的狂欢,就像是吸食者的幻觉。”

在抢劫过程中,人性的丑恶被进一步激发,英法士兵为了抢夺财宝,经常互相殴打,甚至发生了械斗。两天时间内,精致华美的圆明园,惨遭一轮又一轮的蹂躏,被毁得面目全非。

10月18日,英军指挥官詹姆斯·布鲁斯(JamesBruce)为了达到让清警惕震惊的效果,下令火烧圆明园。

这是一场烧向人类文明成果的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不计其数的建筑、珍宝和图书档案,都在无情的烈火里灰飞湮灭。300多名、宫女、和工匠,因为大门被锁或者来不及逃脱,被活活烧死在里面,让人毛骨悚然。

由于火势连绵,不仅仅圆明三园被烧,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园”都受到了波及,分别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圆明园、清漪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唯一让人感到庆幸的是,长春园的西洋楼以大理石材料为主,因此被火焚毁的程度相对较轻,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圆明园遗址,就是以西洋楼景区为主。

火烧圆明园,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惨案,是历史上沉痛的国耻,也是人类文明史上臭名昭著的暴行。

法国有良知的报纸评论说:这相当于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法国作家雨果则愤怒地谴责说:“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他们共同瓜分了圆明园这座东方宝库,还认为自己取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

9.损失150万件文物

然而,圆明园的厄运并没有结束。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丁和土匪地痞趁火打劫,抢走了园里残余的财物,拆毁了幸存的建筑,砍伐了大量的古树,圆明园基本被摧毁了。

清朝灭亡后的几十年里,圆明园的遗址残料依然不断受到劫掠,能搬运都被搬空了。

据专家推断,圆明园的文物数量不会少于150万件。经历连番三次的浩劫,这庞大数量的文物,全部都流失或者毁坏了。

曾经的“万园之园”,终于彻底沦为一片废墟,留给历史一声苍凉的叹息。

10.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在被英法联军盗走的文物里,包括鼎鼎大名的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原先是海晏堂“水力钟”喷泉的组成部分。

多少年来,无数的国人侨胞都想把这些国宝带回祖国。截至2020年12月,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等七尊兽首铜像,已经通过不同的回归,其余五尊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依然下落不明。

12月1日,马首铜像正式回归圆明园,成为第一件从海外回归园区的文物,就像是流浪已久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是对火烧圆明园国耻迟来的告慰,但愿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尽早归来。

清朝时期的八旗制度是怎样的

历史一课,为您解答!

要说起清朝的八旗制度,那就很有意思了!它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可以说,没有八旗制度,就没有后金的崛起,就没有清朝的建立!欲知历史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八旗制度的建立(努尔哈赤时代)

说起八旗制度,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创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金的开国之君。当年,建州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以父祖留下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凭借政治军事才能以及过人的胆识,他慢慢扩大了自己的势力,逐渐统一了女真各部(女真当时分三部,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建州女真),称大汗,建立后金,最后因身患毒疽病逝,一代帝星就此陨落!

(努尔哈赤)

而努尔哈赤能够比较顺利的统一和建立后金,不得不感谢他创立的八旗制度!而八旗制度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在女真原有的组织形式上发展起来的。

女真人平常外出作战或狩猎时,是有组织的,十人为一组(牛录),以其中一人为组长(牛录额真总领),剩下九人负责各方的动向。努尔哈赤开始起兵时就利用了女真人传统的,比较科学的组织形式,来对外征战。后来牛录额真成为官名,这也为八旗制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八旗开始时只有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每牛录增加为三百人,并设一个牛真额录管理,这时头领还不是旗主,黄白红蓝只代表旗色。在努尔哈赤吞并乌拉后,领土扩大,人口增多,努尔哈赤不得不为亦兵亦农的女真人再次改善“八旗制度”(当时只有四旗)。

努尔哈赤设置了比牛录更大的组织--甲喇,一个甲喇管辖五个牛录,首领为甲喇额真。

在甲喇之上,设置了固山,一个固山管辖五个甲喇,首领为固山额真,副首领(二人)为梅勒额真。

在固山额真之上设旗主贝勒,由努尔哈赤的儿子,侄子们担任,旗主可以共同商议政事。(权力要交给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并且可以信任的人,这样好管理。)

旗的数目也由四旗增加为八旗,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从此,八旗制度用于女真的政治,军事,生产等,对于女真的统治扩张和生产生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ps:梳理一下八旗的“军衔”哈

旗主贝勒--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

八旗制度的发展(皇太极时期)

蒙八旗的出现!

蒙古族和女真族它们是紧挨着的,所以努尔哈赤有了一个想法,开始征服蒙古,努尔哈赤让俘虏和抢来的蒙古人入乡随俗,把蒙古人也编进了八旗。

后金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努尔哈赤把征服的蒙古族人编成五个"牛录",隶属于八旗满洲。

清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征服了,察哈尔蒙古,面对众多的蒙古壮丁,皇太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编,编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八旗蒙古出现!

汉八旗的出现!

努尔哈赤时代,后金每次进军明朝控制的地区时,依照往例,总要掳掠大量财物和汉人。他把这些汉人编入八旗,作为家奴或者生产隶!同时为了补充兵源,也抽调部分汉人作为军人为“汉军户”,并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而皇太极在位时,改变了努尔哈赤时代对汉人的政策,为了缓和,巩固统治,不再把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作为奴隶了,让他们像满人一样可以生产生活,编庄别居,并且任用提拔汉人,其中也有投降过来的汉官。(可见皇太极有着作为帝王的胸襟谋略)

清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汉军时皇太极将汉军单独编为一旗(一说天聪七年),后分为二旗,之后又成为四旗。

清皇太极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把汉军从原来的四旗扩为八旗。至此,汉八旗出现。

到这里,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以上排名分先后)正式出现,成为清朝三军!

八旗的上下之分

清入关后,八旗开始有上下之分,到顺治帝时期,形成定制。

皇太极时,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开始分散各旗力,对八旗进行了整改。皇太极继承汗位之后,为了使自己的兵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只对旗号进行了改色。

皇太极原来亲领的是正白旗,后将正白旗改为象征皇权的黄色旗,正黄旗自己亲领,镶黄旗长子豪格亲领。

后皇太极将自己亲领的正黄旗混编重组,分为正黄,镶黄二旗,自己掌管。并把其中八个牛录分给长子豪格,将豪格的镶黄旗改色正蓝旗,为所以豪格的镶黄旗主身份就成为正蓝旗。

这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牢牢掌握在皇太极和长子豪格手中。

(紫禁城八旗分布)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亲领的为正白旗,后将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豪格下狱后,将豪格的正蓝旗统领,并将正蓝,正白两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镶白旗。将胞弟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一般皇帝统领正黄,镶黄两旗,但只属于皇帝统领的是镶黄旗,所以这两旗一直没什么大的变化,变化较大的都是其他旗色。

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亲政,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将多尔衮的正白旗亲自统领,加上原来的正黄,镶黄二旗,皇帝亲自统领的有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剩下五旗大都由王公贝勒统领。

到这里,上三旗为两黄旗,正白旗,此后形成定制!

随着清朝统治者在中原地区的统治逐渐稳固,八旗制度也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不在适应政治的发展,统治者开始削弱八旗权力,而原来能征善战的八旗子弟也开始奢侈享受,到最后骑马射箭都不会了!

其实八旗旗色以及统领者和地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利的变化,到头来,八旗也不过是统治者用来进行权利斗争,统治的工具。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