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会成为的

2023-02-08 20:03:09 数码科技 1396

孔子为什么会成为的

说孔子是“假圣人”的诸君让人悲哀!

看到那些满嘴胡说八道人的帖子实在让人气愤,忍不住站出来说几句。有人说圣人一生没有著著书立说,请问:称为六艺的【诗】【书】【礼】【易】【乐】【春秋】是何人所做?《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是何人所做?能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做传是何等睿智?三千多数被后人称为“贤者”没有高深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如何教导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哪里有错?难道君不像君,臣子叛国,父亲坏事做尽,儿子叛逆不孝就对的吗?真是纲常不分伦理丧尽的一派胡言,也是流毒在身上的具体提现。

说到历朝君王推崇孔子为圣人是为了稳固不假,但是请仔细想想若不稳,的朝代与历史从何而来?五千年的文化从何而来?难道说:国之不国,家之不家,天下混轮,民不聊生的现象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均有它的时代的局限性,后人学习的是该理论积极的部分,不能因为它有局限性就否定其伟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希望某些人还是多多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然后再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

絜矩怎么读孔子为什么会成为的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上联为: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

下联为:教子有它方不悱不发

上联说的是耕读传家之道,意思为除了耕作和读书作为传家之道以外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延续家庭的礼教了!这既是学做人又是在谋生,而下联我边边教子之道为核心,对下联教子之有它方不悱不发,意思是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不是只有一个办法的,在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不要马上就去帮助他们,在他们心里明白却还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去启发他们。这也是出自论语中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深刻阐述了育人之道!

的儒释道对悟这一字都非常重视

提到这个“悟”,我突然想到了陆放翁的那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名中的“聿”指的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子聿,常言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传给自己幺儿的经验,那肯定是不会有任何水分的。

这首诗整体上是叮嘱孩子要沉住气,精华是后面两句,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悟”的内容。

什么是悟?

“悟”也有层次上的差别,有浅层的悟,也有深层的悟,象陆游诗中讲的“纸上得来”的东西,就属于浅层的悟,所以他也直接告诉我们说“终觉浅”,这一类的“悟”,我们通常称为“理悟”,也就是道理上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宋明时期的理学家们,大多属于这类情况,比如朱熹就有一首诗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写得非常好,有味道,也有意境,但诗人自己却知道,这毕竟只是书上得来的东西,道理虽好,毕竟缺乏真实的境界,所以他很清醒的将这首诗命名为《观书有感》。

深层次的悟叫“证悟”,这类悟就要加上“躬行”了,它与“理悟”的主要区别,就是不但道理上明白,即使真正到了事上也不会迷,也就是说,他在“理”和“事”之间是圆融的,不象我们普通人,坐而论道的时候,都很高明,真的遇到事了,马上方寸大乱,所有道理都用不上了。

怎样提高悟的层次?

其实通过上面的分析,关于怎样提高“悟”的层次,已经是非常透明了,就是陆游诗中所说的“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去做,而且还不是普普通通的做,而是要狠下心去做。

就象当年的释迦牟尼,坐到菩提树下腿一盘,然后发下誓愿,“不证菩提,不起此座。”如果不能亲自求证到无上的菩提,我就不再起来了,宁愿死在这里,就是这种气魄。

我们之所以“悟”不到更深的层次,就是因为没有这个狠劲,所以道理上虽然懂,但真要“躬行”的话,狠不下心了,往往浅尝辄止,刚取得一点小小的成效,就乐不思进了,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所以要提高“悟”的层次,仅靠心血来潮是不行的,要有一个通盘的计划,不然的话,过程中的一些小小收获,就有可能让我们着迷,有了通盘计划以后,我们自然不会再迷恋路边的风景,而是会狠下心来,一直朝终点迈进。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