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为什么要向冰雕连脱帽致敬

2023-02-17 15:12:16 数码科技 1396

长津湖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为什么要向冰雕连脱帽致敬

在长津湖电影中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为什么要向冰雕连脱帽致敬呢?

或许这也有一点历史的依据吧,根据以往美人的回忆,他们或许是有一些这样的行为和举动的。主要是在他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对强者的敬畏。对一些良好军人行为的由衷的尊重和赞赏。

史密斯是一位从战场中杀出来的军人,跟许多的对手打过仗,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军人。

《长津湖战役》可以说志愿军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击溃了美军,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长津湖之战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我们没有空军更没有海军,且不谈武器方面的差距,就是南方来的战士,穿着单薄的军服,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连一件棉袄都常常来不及装备齐全。就杀上了战场,对阵装备最先进的精锐美陆战一师。并且将其追击?溃不成军,狼狈逃窜。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作者为高级#经济师##策划#。#新媒体##自媒体##我要上头条##微头条日签##长津湖##电影长津湖#

关于黄继光的资料长津湖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为什么要向冰雕连脱帽致敬

历史上有哪些最伟大的

志愿军最伟大。入朝参战时,中美各一个师的装备比较,从中看出志愿军的伟大。

抗美援朝,是志愿军在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的情况取得的一次胜利。这场胜利十分珍贵,因为这是用无数年轻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因为这场胜利,世界对刮目相看。取得这场胜利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进行对比。

我们从和美国各取一个师,当时装备最好的就是第四野战军了,我们就取第四野战军的一个陆军师与美国进行对比。首先,在刚入朝作战时,一个师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的数量均为0,而美国一个师的坦克、装甲车和汽车的数量分别为149辆、35辆、3800辆。

这种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两师交战,美国可以出动上百辆的坦克和装甲车对着志愿军的血肉之躯横冲直撞,而志愿军战士只能抱着爆破筒和手榴弹去炸坦克、装甲车,经常与之同归于尽。在美军进攻、撤退、转移以及后勤物资供应上,几千辆汽车保证了美军的高度机械化。

其次,一个师的火炮数量是66门,而美国一个师的火炮数量是300门。这66门火炮中,仅有42门迫击炮和24门山炮,口径都不大,杀伤力有限,甚至还有一些是在战争时期从日军那里缴获的。

而美国的300门火炮里,迫击炮是76门,步兵炮和山炮是24门,还有90门榴弹炮,120门无后坐力炮,64门高射炮。数量上占优,火力上占优,比如像榴弹炮这种重炮,就曾在攻占日本岛屿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美军的这些炮都是协同作战,远炮和近炮搭配,重炮和轻炮搭配,这些炮兵也大都经历过二战的洗礼,经验丰富。

最后,一个师的火箭筒数量是27个,美军的火箭筒数量是550个。火箭筒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轰击对方的坦克和装甲车,仅有的27个火箭筒对志愿军来说就是宝贝了。很多时候,志愿军的火箭筒根本不够用的,因为敌人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太多了。但是对于美国人来说,550个火箭筒似乎作用也不大,因为本来就没有坦克和装甲车。即使后来的装备有所改善,但是坦克、装甲车也非常稀少。

这是中美两个师的数据对比,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数据可以比较,比如飞机数量、情况、军备制造能力等等,但若是论武器装备,哪一方面都比不上美国。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武器装备,还有思想和斗志。志愿军战士正是有正确思想的指导,有不怕牺牲的壮志,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所以,武器装备落后的志愿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读者朋友们,您是不是也觉得志愿军战士非常伟大呢?非常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历史上有哪些扎心的影像

当国歌奏响时一位87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想多次尝试站起来最后却没成功,老战友尽力搀扶也没能如愿,最后只有在他肩膀上轻拍以示安慰的视频成功让我眼睛进了砖头,想当年,他们就是标枪一样挺拔的铁血硬汉,有万夫不当之勇,御敌于国门之外,而今,已然迟暮,但是,他们从未忘记,祖国对于他们的意义,国歌对于他们的意义。

我记得有一条令人瞬间泪崩的评论:“您不用站,是你们让这个国家站了起来!”有如此三观奇正的青年后辈是何等的光荣,生在这样的国家,何其幸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一句空话,我们敬畏英雄,我们衷爱祖国,我们努力奋斗,我们不畏牺牲,我们心怀感恩,青年如此,国家何愁不富强。

有这样一场战争,打出了人类步兵史上的巅峰,活下来的志愿军们,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遗憾”,那些兄弟们没能看到现在的祖国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这一战,志愿军靠着铁一般的意志,以血肉之躯彻底扑灭“联合”的嚣张气焰,让新以常任理事国的身份重返联合国。

最惨烈的长津湖战役更是创造出全歼美军王牌陆军第七师的一整个团的记录。长津湖是朝鲜最寒冷的地区,这里常年低温,作为将美军优势力量分散的重要战略位置,志愿军克服一切困难死死守住了,衣着单薄就十几个人用一床棉被,没有棉衣棉鞋就从被子里面扯出棉花做耳套,用玉米须放到胶鞋里面保暖,据老兵回忆,有的战士耳朵都被冻硬,一碰就掉下来,毫无知觉,为了躲过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志愿军经常在零下40多度的夜间行军,许多人匍匐前进,只是他们这一卧,就再也没有起来,至死,枪口依然朝着进攻的方向。

这位老兵,他是众多志愿军中的一位,心中有家乡,身后是祖国。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今日我们所感,亦是他们昔日所盼,传承,永不过时!

汶川大地震时舍命一跳的壮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级地震,位于震中的汶川、茂县等多地交通受阻,通信中断。全国心都悬在了一起,此时,空降兵成了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希望,空军迅速集结上百名优秀官兵,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情况下实施世界军事航空史上绝无仅有的伞降,这一跳跟没有任何区别。

虽然我国早就拥有一大批空降兵,但一直做的是数百米高的普通空降,这一次他们要面对的是5000米的高空,算是从未挑战过的高度,所有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空降开始时,48岁的李振波大校第一个站到了门口,率先跃出机舱,随后又有14名队员依次跟随。十五勇士在严寒沁骨、缺氧窒息的高空中看着巍峨的群山,冲荡奔驰的岷江,纵横四方的高压线以及大片大片变成断壁残垣的废墟,心中焦急万分。

后来据灾区回忆,有一位空降兵挂到了树上,脸都刮烂了,老百姓看到心疼得直落泪,无论他们降落得多偏僻,总会有村民围上来,在群众眼中,解放军一来,希望就到了。

在美舰上垫脚观察的航母之父

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将军,在参观美国装备时,因为美方不让靠近,他只得踮起脚尖观察,当时他就发誓:如果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如今再看那张照片的时候,有种莫名的辛酸,却又十分自豪,我们终于有了双航母编队。请记住他的名字——。

早在1970年就与航母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他已经在海军中服役了18年,1970年7月,七院开始组建航母论证队伍,但后来出现一系列变故,项目搁浅,尽管如此,刘老心中的航母火苗依然还在熊熊燃烧着。

他多个日夜寝食难安,最后终于将一份《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呈了上去,建议暂缓研究大型驱逐舰,将精力投入到航母上面来,因为未来的军事态势偏向近海歼敌,远海作战模式,在我们缺少海外军事基地的前提下,像航母这样的海上作战平台才是大国重器。正是这次努力,让我们的航母梦势不可挡地生长起来。

1979年1月,中美建交,带队赴美考察,代表团依次参观了美国的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和两栖攻击舰。美方虽然表面上礼仪隆重,技术上却是处处留一手,生怕被对手学了去。

正是这次参观,给带来了极大震撼,航母的出现将海战从平面直接拉向立体,对于一个国家作战模式的改变具有革命性意义。也让对航母技术含量和建造难度有了初步认识,突然发现我们与世界强国差距如此之大。

以至于到了1984年,依然觉得,现在国力还不够,建造航母得缓一缓。两年后他才坚定地讲航母最迟到2000年就要搞预研。而航母从论证到建造完成以及形成战斗力,需要二三十年时间,也就是2010-2015年左右,当时他已经70多岁了。

1988年南沙后,再一次意识到我国海空军仍存在许多短板,建造航母得快马加鞭了。

2011年8月11日,我国一艘航母进行首次海试,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而刘老将军却在2011年1月14日就已经逝世了,成了永久的遗憾。

98年抗洪抢险的铁血将军

1998年6月,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长江流域水位暴涨,8月,九江溃堤,举国震动,董万瑞将军临危受命,担任长江抗洪总指挥,率三万余名官兵赶赴抢险第一线,坐镇五天五夜,终于将溃口封,堪称人间奇迹。

正是这一年,全国大裁军,很多人明知就要离开部队了,但命令传来,没有一个人犹豫,官兵们舍身忘死,毅然奔赴前线。

在坚守抗洪一线的70多个小时里,董万瑞将军没有合过一次眼,只吃过一个包子一碗面。正如他所说,这些抗洪官兵每一个人都是英雄都有一串催人泪下的故事。

1998年6月13日,李向群回家探亲,那个时候,上已经是洪水滔天,有天晚上,他在新闻里面看到漓江水位又在上涨,马上就意识到,部队很快就要去参加抗洪抢险,很快就坐不住了,决定提前归队,火急火燎地朝营地赶,先是在青狮潭水库抢险,8月5日,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赶赴湖北灾区。8月8日,荆江干堤马浩段大面积散漫,部分地区出现险情,部队立马投入战斗。

8月17日,多日的高强度的战斗让李向群染上了感冒,甚至还发着高烧,尽管如此,他依然没有轻易从抢险岗位上后退一步。

第一次晕倒时,只是偷偷找卫生员要了退烧药,草草吃完又投入抢险中去,中间昏倒过一次,被送至医院,心中实有不甘,偷乘兄弟部队的车再一次跑到抢险大堤上。已经烧到40度的李向群仍在咬牙坚持着,烈日灼烧下,体力极度透支时,扛着两大袋沙子的他终于控制不住身体的平衡了,脑袋一沉就直愣愣地朝地上栽下去,战友们围过来的时候,发现他鼻孔已在流血,一位送水的老大娘唐书秀心疼不已,急忙将他抱在怀里,褪下手镯给他刮痧,眼泪汪汪地看着眼前这个孩子,十多分钟后他终于醒过来了,迅速灌下两碗水,又不顾战友们劝阻,继续扛起沙包朝大堤上快步冲锋,一连扛了20多袋后终于支撑不住,再次沉重地栽到地上,口冒鲜血,昏死过去。

公安县第二医院的急诊科医生经过长达半小时的抢救,算是松了口气,这位年轻的小战士终于醒了,只见他缓缓睁开眼睛,抓住指导员就问:“管涌堵住了没有?还有没有任务?”指导员泪流满面,安慰着:“一切都好!”

当天下午,他病情急剧恶化,被送到武汉急救,但因过度劳累,导致肺部大面积出血,心力衰竭,医生想尽办法,无力回天,李向群壮烈牺牲。55岁的唐大娘在上失声痛哭:“这孩子是累死在大堤上的啊!”

像李向群这样的英雄不胜枚举,他们伟岸的身影,永远留在了广大心中。

1998年9月4日,抗洪救灾宣告胜利结束。解放军依然没有离开,他们冒着酷暑帮村民们收割水稻,开展疾病救治、维修家具家电。9月15日,大部队撤离前夕,他们又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和物资悄悄运到大堤,甚至还从为数不多的几十元的津贴里面凑了162.96万元捐款。

凌晨5点,救灾部队悄然启程,然而,刚出营就被老百姓围住了,二十多万市民热烈相送,短短的一段路竟然走了三个多小时。人们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成箱成箱地往军车上扔,官兵们满眼热泪,都拒绝不过来。灾民们哭喊着:“亲人,啥时候再见到您呀?向解放军学习!”

有的孩子甚至还在牌子上写上:长大了,我也要去当兵的字样。

恩人离去,学生们哭成了泪人。

董万瑞将军在送别抗洪战士站台上含泪凝望的那一幕,成了最为动人的瞬间,战士们身上还沾着泥巴,就又匆匆奔向祖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了。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