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

2023-02-17 15:16:59 数码科技 1396

尽信书不如无书

语出《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宋朝陆九渊在《政之宽猛孰先论》里感叹:“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是很硬核的表达,很精准,很精彩。

孟子的话,译成现代汉语,约略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这里的书,最早是有专门指向的,就是《尚书》,现存最早的上古时典章文献的汇编,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后来尽信书这句话中的“书”逐渐延伸,就变成了泛指各种各样的书了。

这句话表现的是思想者的思维模式,任何事情,需要独立思考,验证,不要人云亦云。哪怕前人已经在书上写过了,也不要盲从——所谓尽信,不加甄别的吸收并不是一件好事。

很多读书人,之所以成了书,就是因为尽信书,只要书中写的,就完全当做真理接纳。事实上,书也是人写的,无论多么伟大的作者,都不可能掌握完全的真理,任何书籍,也只是写作者对世界的一种认知。

比如,大家都很爱都,作为知识,作为八卦,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历史书,本来应该是最可靠的,因为写的是历史上出现过的人,发生过的事。就这个最基本的要求,真的能完全满足吗?

其实非常难。

有句话说:历史是胜利者写的。这句话就挑战了历史的真实。胜利者所要求记录的历史,是对自己有利的历史,并非是真实的历史。对人的评价,会受到胜利者的干预,对事的记录会受到胜利者的篡改。真实的历史?谁能写出来呢?没有一个史官可以经历所有的事,也都是各种资料的汇编,总结,再根据需要删减,编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不存在绝对真实的历史书……

世界是复杂的,任何时候,书籍只是作家的一种认知。历史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书籍,比如文学,那更是极其个性化的,没有一个作家可以说揭示了真理。

那么,我们相信谁呢?

这样说不是要否定书籍的价值和作用。事实上,书籍是智慧的载体,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只不过,在使用书籍的时候,要懂得加上每个人自己的智慧和判断,书籍是一把钥匙,一个启发,并非是绝对的真理。

这就相当于人,人性很复杂。尽信人,不如无己。完全都相信别人,那就相当于没有自己了。

有书,有思考,有实践,最终科学评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明朝那些事》最后有一句总结:最好的人生,就是以自己的,度过一生。

没有一本书可以代替生活,没有一本书讲述了绝对真理。最好的书,也只是成长中的一个台阶,一种工具,不可以作为‘完全,绝对的生命指南。

也就是问题里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关于孟子的资料尽信书不如无书

该如何正确理解这句话呢

每一句的释义如下: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对受苦受难的人,如果没有同情心,不能算是人。

2、“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坏处感到羞耻和厌恶的心,不能算是人。

3、“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就是说,没有是非善恶的心,就不能算是人。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扩展资料:孟子的其他经典名言及释义如下: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释义: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释义: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释义: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释义: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6、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释义: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孟子问谁提出井田制

西周。

西周的土地制度名为井田制(井田制最早出现于商朝),与井田制相配套的是分封制。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天子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井田制是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由于关于井田制的相关考古资料的缺乏,有学者却认为,井田制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