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故宫叫做紫禁城

2023-02-21 13:33:44 数码科技 1396

为何故宫叫做紫禁城

故宫有9999间半的房屋,

每一处角落都留下无数的历史与传说。

走进故宫,原来有这么多秘密,不为人所知。

故宫为何西北角缺了一块?

目前关于北京故宫西北角少了一块有两种说法:

原因一:工匠的失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这样解释,“当初城墙是按之前矩形设计的,工匠们千方百计地想把矩形图案的对角线交在故宫的金銮殿上,以表示皇帝至高无上的中心地位。但由于自然原因,最终还是偏离了金銮殿。为避免杀身之祸,工匠们只好去掉一角。”

原因二:这里无法修建城墙。为什么无法修建?原来工匠是把这里修建成直角的,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屡建屡塌,很邪门(也有人说这里是一个地震带)。在这前后长达一百多年间,这里不知道修建了多少次。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工匠们只能将西北角直角改为斜角,结果导致了西北角少了一块。

除了这两种说法之外,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认为西北方向就是一个缺口。这是因为传说在大地八个方向上都有一座大山来支撑着天空,其中支撑西北方向的山叫不周山。据说不周的意思就是不交的意思,于是紫禁城的西北角就缺了一块。

北京故宫内城西北角缺一块,外城东南角缺一块。这正好对应“共工撞不周山,天缺西北,地陷东南。”

紫金城有多少宫殿?

关于故宫有多少宫殿,还有一个传说:

当年朱棣准备修建紫禁城,梦到玉皇大帝生气地告诉他,紫禁城的宫殿数压过了他天宫一万间的数,玉皇大帝很不满。

朱棣一听,连忙请求玉帝息怒,并保证决不会让宫殿数量超过天庭。

朱棣醒后,找来刘伯温商量对策。刘伯温苦思一番后,便建议皇上只修9999间半。这样,既保住了玉帝的面子,又不失皇家气派。朱棣觉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

实际上,故宫的宫殿并没有这么多。当年刘伯温见各地百姓辛苦,有意少建了一些,实际上故宫一共才8707间房间,而传说中的那半间房,就在存放《四库全书》的文渊阁的西边。

段虹桥上的捂裆狮

这个狮子实在比较出名!因为它造型奇特,竟然抓着头挠着腮,呲牙咧嘴显得表情痛苦,而最突出的是它有一只手还抓着自己的裆部。

是不是感到很怪异呢?这完全和故宫的整体风格不搭,“嘻哈”的作风还有点不合礼法。这只小狮子站立在一座名为“段虹桥”的石桥上,桥位置处于故宫太和门外、武英殿东,单卷石桥,桥身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关于这座桥的来历,据推测基本是建于明之前,为元代皇宫正前门的一座石桥。“段虹”二字与这座桥十分般配,这座桥就像断掉的彩虹一般。

传说,当年道光帝想培养长子奕纬为接班人,但奕纬不学无术,不听教导,有一次竟然当面顶撞师傅。道光闻后,叫来奕纬,愤怒之下一脚就踢中其裆部,没过几天,奕纬就一命呜呼了。后来道光后悔至极。所以每次在路过断虹桥时,看到这只狮子便会想起自己的儿子,想到伤心欲泣,遂命用红布把狮子盖上。

九龙壁上的木头龙腹

九龙壁位于皇极殿前,是一个几乎每个来故宫的游人必到的地方。九龙壁是由复杂的玻璃工艺烧制而成,每一条龙都是由许多块玻璃构件拼装成的。而在九龙壁从东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却有一块构件不是玻璃烧成,而是木头雕刻而成的,您能看出来吗?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当时工匠想偷工减料?当然不是!要知道木头雕刻的成本要比玻璃烧制高得多。

事实是这样的,在当年建造九龙壁的时候,因为烧制工艺实在太复杂,有一块构件被烧坏了。可上头定的工期将近,再去重新烧制已经来不及了,这可怎么办呢?

众多工匠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突然一个工匠突发奇想,要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再涂上白漆不就可以假乱真了?

于是工匠们找了一位木工老师傅,用上好的楠木,连夜雕刻了这块木头龙腹,并刷好白漆拼在了白龙身上。你还别说,安好后还真看不出来,而这块木头龙腹也使众多工匠们免去了一场杀身之祸。

虽然木头龙腹在当时骗过了验收的官员,可却骗不过时间的流逝,经过几百年,木头上的白漆早已掉光,也让大家看到了这块不同寻常的龙腹。

太和殿广场上的仪仗墩

在太和殿的北面,是巨大的太和殿前广场,面积足有三万平方米。而在广场地面,左右各有一行小方砖,整齐的排列在地上,呈“八”字形一直延伸到太和门。大家有没有很好奇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这种白色小方砖叫做“仪仗墩”。在古代,皇帝出宫或举行大朝的时候,那可不能是一个人溜溜达达、偷偷摸摸就出来了,而为显示皇威,必须得有一套叫做“法驾卤簿”的仪仗队伍。

队伍中有人举着旌旗、令牌、礼器等物,威风凛凛;也有的人抱着皇帝要用的椅子、尿盆什么的,也是气宇轩昂。(毕竟皇帝也是人,总得吃喝拉撒睡嘛)而这些人就站在这些小方块上,一个方块站一个人,就类似咱们小时候老师用白粉笔画的一个个小白点。

隆宗门匾额上的箭头

隆宗门是保和殿西面的一道门,是前三殿和后三宫通往慈宁宫的重要通道。

然而就在这么重要的一个门上,却插着一支1813年的箭头!

何人如此大胆?敢在这里射箭?

原来,在1813年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经过了康乾盛世之后,大清朝像是一个用力过猛的长跑运动员,虽然还在奋力向前奔跑,但已是强弩之末。

在嘉庆,也就是1813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天理教起义。按理说起义嘛,在各朝各代都不新鲜,也就是个一般事件。但这支起义军却相当生猛,很不一般,竟然长驱直入打到了紫禁城的隆宗门附近。

隆宗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了这道门就是三大殿和后三宫,就能直接打到嘉庆皇帝的的炕头了,天理教叛军眼看胜利在望,战斗积极。而清朝也知道隆宗门的重要性,也集结大批准备守城。双方都摆开了玩命的架势,打了一架后,由清军取得了胜利。

事后清军清理战场时发现,有一支箭射在了隆宗门牌匾上,嘉庆皇帝却并没有让人去除,而是将它保留了下来,以示警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天下还有各种牛人都想抢他这个位置。

一两黄金一块砖是怎么回事?

在民间,一些老人还记得关于故宫有句俗话,叫做“一两黄金一块砖”,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当年朱棣决定建紫禁城,当时的工部老大吴中相中了苏州的陆慕砖窑,决定用这里的砖做紫禁城的地砖。

当时朱棣看到陆慕砖窑生产出来的砖后,非常满意,御封其为“御窑”,陆慕砖窑的砖,老百姓称其为金砖。

金砖为二尺二、二尺、一尺七见方的大方砖,它颗粒细腻,敲击时有金石之声且“京”与“金”读音相似,便慢慢演化成“金砖”。

那么,这个金砖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据史料记载,金砖的原料必须为太湖的泥,烧制工艺极为复杂,耗时720天才能制成。

复杂的,以及其间所耗费的成本,"一两黄金一块砖"并不是什么夸大的话。前几年,一块金砖曾拍卖出80多万的高价,可见这种金砖的昂贵。

据说,当年建造紫禁城的时候大约用了8000多万快砖,但这种金砖也只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铺装。

太和殿前水缸上的刀痕

故宫中几乎每个大殿的前面都有几口巨大的水缸,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救火而准备的。

这些大水缸名叫“太平缸”,有铁的、铜的,还有铜质鎏金的,每口缸都有一千多公斤重。

太和殿前面的四口大缸,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缸上面有一道道被刀刮过的痕迹。这是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留下的铁证!

那时候,一群侵略者围在水缸周围,拿出刀“咔呲咔呲”的刮金子,转眼一口金色大缸变成了黑色。紧接着一群人又扑向了另一口大缸……

保和殿后的云龙石雕

在故宫里每一个宫殿的前后两面,都有石制的台阶,在台阶的正中是一个斜制的长条石,上面雕刻着龙、凤、海水江崖等各种图案,这个东西叫做“灵墀”。

故宫里有一个最大的灵墀,非常值得一看!这块灵墀在保和殿的后面,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据说开采于房山,重达三百多吨,被称为“云龙石雕”。

在没有起重机的当时,这个三百多吨重的大家伙是怎么运来的呢?

原来,这个大家伙在运送的时候足足出动了一万多名工人,而且特意选在了最寒冷的三九天。他们用的方法是——在房山到北京的路上,每隔一里工人们便凿开一口水井,在地面洒水成冰,利用冰的来减少摩擦力,再将巨石一点一点拉到北京。

乾清门前面的耷耳狮

故宫里的狮子都是威风凛凛的,个个竖着耳朵虎视前方。但凡事总有例外,在乾清门前面就有两只“例外”的狮子!

这两只鎏金狮子乍看没什么区别,仔细看却发现,它们的耳朵是像哈巴狗一样耷拉着的…作为一只狮子,却摆这么个乖乖卖萌的造型,这样真的好吗?

其实呀,之所以这么设计,是有历史来由的。乾清门作为通向后三宫的门户,摆放两只耷拉耳朵的狮子正是想告诉后宫嫔妃们:不该听的别瞎打听,不该管的别瞎问。

太和门前的石盒与石亭

我们进入故宫后,一般都会迫不及待的穿过太和门,去看巍峨的三大殿和后宫诸殿,却忽略了太和门前的两个东西。

在太和门前面,一对石狮子旁,摆着一个石盒和一个石亭,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呢?

据说,左边这个石盒是真的可以打开的,当然,如果你邀请十几个人一齐使劲,同时也没有保安来把你们赶出去的情况下。

史料记载,石盒里装的是五谷,红线和金银元宝等物,代表钱粮布匹,也就是一些镇物。

而右边这个石亭叫做“诏书亭”,皇帝颁发诏书时要先将诏书放在这个亭子里。

雨花阁殿顶的鎏金铜龙

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他们往往一生都与龙为伴。故宫中最多的便是关于龙的雕刻。有故宫专家做过一项尚不算完全的统计,故宫最主要的建筑太和殿,内外的龙纹、龙雕就有13844条之多。

故宫号称有宫殿8600多间,仅以每殿有6条龙计算,就有龙5万条,事实上的数目当然远不止此。

而在这片龙的时空里,雨花阁殿顶的鎏金铜龙尤为奇特,它身长3米,匍匐着身姿作势欲下,似乎只是暂停在檐角,所以被称为“跑龙”。

太和殿里的神龟仙鹤

走进故宫,走上太和殿,每个人都会首先去看看皇帝做的那尊宝座,其实,那没什么可看的,离得大老远,你也只能在门外瞅瞅。

其实太和殿这儿最值得看的就是殿门口矗立的一对铜龟、铜鹤。相信很多人都把他们忽略了,但它们却是太和殿这里最能体现皇帝们梦想的东西。

首先来说说铜仙鹤,古人们对于鹤有一种特殊的崇拜,仙鹤代表一种“成仙”的愿望,在咱们所知道的很多道教和典籍里,谁成仙人了一般都是驾着一只鹤飞上天,驾鹤西去。

太和殿前,皇帝们安一座仙鹤,寓意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得道成仙,能永世统治帝国!

在仙鹤的后面,还有一只龙头龟,记好喽,这可是龙头的龟!可不是普通的乌龟。龟嘛!就是长寿的象征。

铜龟和铜鹤,强强联合,象征江山永固,万寿无疆。而且,这对龟和鹤身体里是空的!为什么做成空的呢?难道是铜不够了,工艺做不出来,只能搞个空心的?

完全错误,之所以做成空的,就一个原因,里面要焚香。

咱们知道太和殿是举行诸如皇帝登基大典、册立皇后、颁布诏书等这类重大典礼时才用的,当举行这种所谓的大朝礼时,文武百官跪候在太和殿前,而太和殿本来就很高,这时如果铜龟和铜鹤身体里焚香,香气弥漫出来,把整个大殿都笼罩在香气之中,大家想想,是不是非常像天上的天宫笼罩在仙气之中呢!

北京故宫的历史资料为何故宫叫做紫禁城

故宫有什么传说和故事

我听到的故宫的故事不多,但也不是说没有,还是有几个的。

有人问为什么故宫的冷宫不对外开放?

有人说是里面的有许多冤屈死的妃子,说里面阴气太重,但我想既然里面曾经有那么多屈死的鬼,即使开放,你还会去看吗?你不怕它会找你吗?哈哈,开个玩笑啦。

其实,有专家说,记住是专家说的哦,故宫里面的冷宫不开放的原因是因为年久失修,怕有游客进去出不来,哈哈,又开了一个玩笑。是怕有游客进去被里面失修房屋砸受伤。

对于这两个回答,如果你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你肯定相信第二种,当然,世界上大多数人是不太磊落的。

@江疏影@头条号

故宫住过多少位皇帝

明清两代,故宫共住过24位皇帝,其中明朝十四位皇帝、清朝十位皇帝。

北京故宫,旧称为紫禁城,处在北京轴线的中心,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相当于140个中等足球场的面积。

其周长3.5公里,步行绕一周需要一个小时。

众所周知,明朝出了16位皇帝,清朝一共有12位皇帝,加起来28位,但是,为什么只有24个皇帝在这里住过呢?

明朝是朱元璋建立的,建立于洪武元年(1368年),定都在南京。

国都在南京,不可能到北京去住。而且朱元璋登基时,当时故宫并不存在。

朱元璋死后,其孙子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当时的国都还在南京,建文帝在南京当了4年皇帝就被叔叔朱棣给赶下了台。

朱棣登上皇帝宝座4年后,才决定把自己根据地北京当做首都,开始动工修建新的皇宫——故宫。

朱棣迁都不是心血来潮,其中有深刻背景。

首先是朱棣少年时就被封为燕王,从此跟北平结下不解之缘。

到靖难之役取胜在南京称帝,朱棣已经在北平这座城市生活和战斗20多年,对它非常依恋,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因为靖难之役就是在这里发动的,北平也是朱棣的发祥地,根据地。

因此,朱棣压根就没有打算把南京当做国都。

再说了,朱棣当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是通过将建文帝赶下台,而且攻占南京时建文帝和妻子葬身火海,下落不明。

这一切给朱棣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生活在这样的地方,吃不香,睡不着,晚上还可能会做噩梦,能到侄子来索魂。

可以想象,朱棣当时度日如年,一天也不想在南京呆下去。

然而朱棣在北平只有王府,自己都在已经是永乐皇帝,肯定不能住在王府里。

再说,王府那么大点地方,文武百官在那里办公也容不下。

因此,只能一步一步来,先把都城建好。

可是无缘无故在北平大兴土木,总要一个说法才是。

这不,改年号之后还不到半月,即永乐元年的正月十三,朱棣就在朝堂之上,让礼部尚书李至刚出面把迁都的事说了出来。

李至刚要么是政治嗅觉灵敏,经过揣测,看透了皇上内心的想法;要么是君臣子在背地里策划好了。

于是有一天上朝,李至刚开口说话了:北平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朱元璋制定的惯例,再设一个都城,把北平当做陪都。

永乐皇帝当即顺水推舟,决定将北平升为北京,作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个京都。

因为只是将北平当做陪都,大臣们无话可说;太祖朱元璋当年实行的也是两京制度,除了南京还有个中都凤阳。

于是,在永乐四年(1406年),故宫就破土动工了。

当时朱棣心里乐开了花,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到回到北京了。

可是朱棣明白,将北平当做陪都,只是走了第一步,要想正式迁都,肯定面临不小阻力。

永乐六年,朱棣正式颁发迁都北京的诏书,没想到阻力还真不小。

当时的文武百官基本上是两派,即北方派和南方派,一派赞成一派反对。

北方派主要是朱棣的嫡系将领,他们不习惯南京的气候,吃住也不习惯,早就厌倦了南京的一切,对皇上的迁都决定一百个拥护,举双手赞同。

其他手握重权的大臣如姚广孝等,也都是朱棣的亲信,建文帝的原班人马都被清洗干净了,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非议。

南方派则以文官为主,其中大多是言官和儒学之士,他们的故乡在南方,亲人朋友也在南方,看惯了南方的秀丽景色,也习惯了吃鱼吃米;因此他们不愿意到寒冷、干燥的北方去。

尽管反对派的呼声很高,理由也很充分,朱棣还是力排众议,坚决迁都,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事实上朱棣是个打江山的皇帝,本来有魄力,非常专断,那些文臣是为了装点门面的摆设,他们的意见朱棣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因此,迁都的事就这样定下来了。

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迁都的事再起波澜。

永乐十九年旧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其间还夹杂着阵阵惊雷。

在雷电交加中,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突然起火,富丽堂皇的建筑化为灰烬。

这事发生在今天,再正常不过,然而在古代,这就犯了名堂,被认为是执政者出现重大失误,上天不忿提出警告。

每当这时候,那些正直的文官就要仗义执言,指出皇上错在哪了。

于是,礼部主事萧仪站了出来,上了一个奏章,送到朱棣那里。

这位官职只有六品的主事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皇上您迁都的缘故。

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京,不但违反,还把朱家先人丢在南方,上天怎么能不生气?

朱棣看过奏本勃然大怒,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一事扯在一起是居心叵测、别有用心;因此他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命令锦衣卫将萧仪抓进大牢,砍掉脑袋。

由此可见,朱棣的迁都决心是坚定的,不可动摇的。

其实朱棣如此处心积虑要迁都,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北方的安定。

众所周知,中原的主要危险来自游牧民族。

因为游牧民族的骑兵战斗力爆棚,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而游牧民族生活在北方。

所以说北方安定则稳定,北方不稳则岌岌可危。

而所谓的北方,指的是燕云十六州,北京就包括在内。

宋朝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将上述地区控制在手,这才让少数民族做大做强,导致北方边境常年不得安宁,最终被少数民族消灭。

而宋朝之后,元朝将北京定为首都,确定了其政治中心的位置。

朱元璋夺权之后,把国都定在南京。尽管如此,有燕王朱棣在北平守卫,北方还算安宁,蒙古部落不敢肆意妄为。

可是靖难之役打响后,周边的藩属国看到了机会,他们纷纷发动叛乱,想要摆脱明朝控制。

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蒙古部落武装趁着北京空虚,屡次南侵。

而与之抗衡的朵颜三卫已经基本不受朱棣控制,守卫北京的将领沈永又是个平庸的将领,对蒙古骑兵烧杀抢掠为力,还隐瞒不报,直到大批难民涌向南方,朱棣才得知。

朱棣听说后,龙颜震怒,将沈永斩首。

因此,朱棣迁都北方之后,对北方稳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历史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朱棣作出的,所以明朝16位皇帝,只有14位在故宫住过。

那么,清朝十二位皇帝,在北京住过的皇帝,怎么也少了两个?

因为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并没有入主中原就死了。

作为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也没有等到入关那一天,在明朝灭亡前一年就暴病而亡。

清军入关之后一共经历了10个皇帝,从顺治到宣统,因此清朝一共只有十个皇帝住过故宫。

其实,故宫里住过的皇帝应该还有一位大顺的皇帝李自成,只不过李自成在故宫只待了几天就离开了北京,所以不能算在正牌的皇帝中间了。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