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什么时候入伏

2023-02-21 14:30:10 数码科技 1396

今年夏天什么时候入伏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出炉了,长达40天,什么时候入伏?

这几天广东徐闻这边的天气还是很热的,中午几乎都不出来干活,实在是太热了。再过两天就是夏至了,真正的烈日炎炎就要到了,老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那么今年的什么时候入伏呢?下面我们来数一下!

我们先说一下夏至,夏至是最早的四大节气之一,并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立的节气,在每年公历6月21日-22日之间交节,到7月7日-8日结束。

古人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候5天,用细微的观察,来总结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夏至”一候是鹿角解,我们知道“冬至”三候中的第二候是麋角解,说得是冬至的时候阳气生阴气衰,而夏至的鹿角解说的是阴气生阳气衰。意思是说,到了夏至的第一个5天,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了;二候蝉始鸣,到了夏至节气的第二个5天,知了就会在午后叫个不停;三候半夏生,这里的半夏可不是说夏天过了一半了,而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到了夏至节气第三个5天的时候就会长得很旺盛。因为,到了夏至节气末期,国内大部分地区温度已经很高了,日照充足,植物就会长得很快,并且需要一定的雨水,但是雨水要是多了可就不好了,会出现涝灾。

一、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年啥时候入伏

关于三伏天,很多人都会想到小暑、大暑和处暑,都认为三伏是从小暑开始的,到处就暑结束了,很少有人会把三伏天和夏至联系起来。其实,每年的三伏天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都不太一样。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三伏天的开始和结束不是由于天热不热决定的,而是由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的有几个庚日决定的。期间有4个庚日,三伏天就有30天,有5个庚日,三伏天就是40天。

老话说,“夏至三庚便入伏”,那么您知道为什么要“庚日”入伏呢?为什么叫三伏呢?什么是“庚日”呢?

这就要从历史上来看了,主要是和秦汉时期盛行五行生克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在古书《释名》中说: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大意是说,在五行的学说里,春天是属木,夏天是属火,秋天是属金,冬天是属水。而古人“干支历”中的“十天干”也分五行,其中,庚就是属金。五行中火克金,所以,庚金就被火克。而伏就是指金气潜伏,所以,就要属金的庚日入伏。

所谓的三伏,其实,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初伏是固定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而庚是“十天干”中,所以初伏只有10天。而末伏的开始时间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是10天。但是,中伏就不固定了,刚才已经提到了,是由夏至和立秋节气之间有几个庚日决定的。今年两个节气之间有5个“庚日”,所以,今年中伏还是20天。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还是40天,是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那么今年三伏天从几月几号开始呢?总结了一张表,大家一看就明白了!

夏至节气到立秋节气之间有五个庚日

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

二、老人夏至有“三怕”,都是什么呢?

1、怕无雨

农谚说“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意思是说,夏至的雨像金子一样珍贵。因为,这个时候中原地区小麦几乎都已经收割完毕了,夏玉米也播种的差不多了,发芽和后期的拔节都需要雨水。所以,这时候下雨是人们所期盼的。说的就是夏至的雨非常宝贵,夏至下雨是好事。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有的地方希望下雨,有的地方又不希望下雨。所以,我们笼统地来看就行了。

2、怕刮北风

农谚有“夏至刮北风,旱断青苗根”的说法,意思是说,夏至节气要是刮北风,后期出现干旱情况的几率是比较大的,会引发旱灾。所以,有经验的老人,害怕夏至这天刮北风,会导致庄稼折断倒伏,出现减产的情况。

3、怕寒气入侵

夏至是阴气初生,阳气渐衰的一段时间,要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不要太随性。

三、夏至有哪些习俗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冬至那天要吃饺子,而到了夏至就要吃面了,古代民间也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么您知道,古人为什么说夏至要吃面呢?

因为,每年夏至的时候,新小麦已经收割完了,古人熬过了青黄不接的那段时间,吃了那么长时间苦菜了,新麦收获了,正是吃面改善伙食的时候。

总之,到了夏至这天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吃面条、饼、麦粽的习俗,您那夏至吃面吗?除了吃面还有哪些习俗,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小暑三候分别是什么今年夏天什么时候入伏

小暑在农业上的意义是什么

今天二零一九年十七点二十分小暑。小暑十六天,二十三号大暑农历二十一。

入暑标志着盛夏的开始,暑就热的意思,学生放暑假了,避暑休息。

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语道破了暑天的气侯特点,高温高湿。

但这正是庄稼生长所必须的供给条件,光合作用,蒸腾必备的条件。只有这样的气温和湿度,才能满足庄稼在这阶段所需大量养分的快速吸收,迅速成长,完成秀穗结果。

为丰收储备能量,垫定基础。

小暑正值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民间有六月六看谷秀,也就是北方的庄稼进入关健的开花秀穗阶段,我们这的土豆开花,小麦开花、玉米拨节秀穗,农民开始砍大草,加强田间管理,优其是虫害。

六月六看谷秀,农民在这个阶段对金秋的收获,已经有了大概的评估。几度耕耘,几成收获。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内蒙的庄稼长的真的不错,绿油油的,生机勃勃。

六月六我们这有吃大黄米饭习俗,也是针对暑热多潮湿的应季美味,大黄米软糯适口,我喜欢拌白糖吃,而有些人喜欢拌熟的猪油吃,说特香。

应季美食必有它的意义:去暑热,补中益气,消渴,助眠、清热润肺,通便等,为这个季节孕育的食物特性。

民间有晾衣物,除虫去霉的习俗。

民间传说七月七,鹊桥会,牛郎织女会在喜雀搭的鹊桥上一年一度的会面。

老人们常说不满十二岁的小孩,在葡萄架下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

这不过是传说而已,这么多年了,小孩一批又一批也没听说过,谁家的孩子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说了什么?

现在科学这么发达社会进步飞速,牛郎织女可能早就长相私守,过自己的小日子去了。

赶上这个幸福时代,天上人间都会幸福美满。

老祖宗总结的农谚

这些农谚都太实用,值得收藏!农谚是老祖宗通过长时间的农耕劳作结合天气变化形成的经验总结,已经相传非常久远了。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等等古书上都有记载!

还有一些预测年景的农谚,比如说几龙治水、几牛耕田、几人分饼、几屠几猪等等,都是出至《灶马头》这本书中。比如,我们说的“几龙治水”,指得就是当年正月第一个辰日(辰属龙)在第几日决定的。像2021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二,所以叫“二龙治水”,而2022年第一个“辰日”是正月初八,所以叫“八龙治水”等等。感兴趣的农民朋友可以去自己到网上找找,自己就能推断出来,一看就懂。

当然,这些都是老黄历了,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有些已经不合时宜了。但,年龄稍微大一些的老人还是喜欢跟着节气来判断啥时候种啥,啥时候收获,这在天气预报里是没有的。所以,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还是值得被传承下去的。

下面分享一部分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我们来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仅供参考交流!

老祖宗为什么要发明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我们知道阳历是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应四季,地球公转一圈而制定的历法,围绕太阳一圈所用的时间,确切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但是,阳历有一个缺陷,就是阳历不能体现“月相”变化。

阴历,是咱们相对较早的纪年法,又称旧历。它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为一月计算,一个月是29.5天,一年为12个月×29.5天=354天,和阳历相比一年相差10多天。古代农民发现阴历也是有缺陷的,就是不能体现四季变化!

因为阳历和阴历都是有缺陷的,这就让古代农民很迷茫了,种地是看太阳好?还是看月亮?只看月亮的周期变化又不能体现节气的变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农事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代一些学者在阴历的纪年基础上,又把太阳的周期变化对季节的影响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纪年方法,就是我们现在沿用农历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中有三候,每候有5天,一共有七十二候。比如,大寒节气中有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老祖宗通过经验总结出来的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能如实反应季节的变化特征,这是我们老祖宗伟大智慧的结晶,值得被传承!

我们现行的阳历又叫新历是时确立启用的,和古代说的阳历有所不同。在这套历法引用之前,咱们还有一套历法一直被被沿用至今,就是我们在老黄历中能够看到的“干支历”。共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把把一个天干和地支对应循环起来用来纪年和日期,全部循环下来正好是60年,一直到现在,还在广泛应用,我们说的“几龙治水、几牛耕田也是结合干支历来推算的。

总之,老祖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作物生长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瓜果不和时令种植,早种催生,就不会有好的味道,只有适时种植,瓜熟蒂落,才能获得好的口感。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