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三分天下诸葛亮

2023-02-22 15:49:42 数码科技 1396

为什么说三分天下诸葛亮

哈哈哈……诸葛亮和刘伯温都是古代最有计谋的两个人……两个人都辅佐袅雄成就霸业……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乱世中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天下……蜀国……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元朝成立了……大明朝……一整个天下……功劳大小没有对比性……论名气诸葛亮名气大……论打的江山……刘伯温打的江山大…………

问鼎中原的主人公为什么说三分天下诸葛亮

安外必先攘外谁说的

了解现代史的人,对于一句话应该不陌生:“攘外必先安内”。长期以来,学界几乎公认这句话是用来“围剿”红军而任凭日军入侵的罪证。但这句话的出处却与无关,它源自于“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朝宰相赵普。

宋太宗继承宋太祖的皇位之后,对于国内外的政治环境有着不太乐观的判断。他认为国内社会矛盾重重,而边疆少数民族亦时刻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然而自己手中兵力又非常有限,究竟是“对外”还是“对内”,这成了困扰宋太宗的一个难题。

在宋太宗继位后不久,赵普就针对宋太宗的疑虑递交了一份奏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周围少数民族也都臣服于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对付他们,而是怎样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这封奏折其实与宋太祖临终前的遗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宋太祖临终前,曾亲口向宋太宗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两朝统治者都忽视了边疆少数民族走向强大的可能,而是一味将希望寄托在“安内”这一空中楼阁上,到了宋太宗统治晚期,太平兴国成为一场梦,国家愈发步履维艰。

至道是宋太宗执政时最后一个年号,前后不过3年光景,但在这3年里,北宋却为自己埋下了深重的亡国隐患。首先是兵力的扩张,与建政初期相比,至道年间的兵力已是当年的3倍,这个数字足以让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亏空当中,中央开始大规模、用3种字体铸造铜币“至道元宝”。当然这还不算,更关键在于,在这3年里北宋遇到了一个难以克制的强敌:李继迁。

李继迁是鲜卑族后代,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从唐始,李继迁的家族就世代统治雄州、秦州等地(今宁夏、甘肃地区)。历史记载,李继迁“生而有齿”,12岁便担任地方行政官员。至道年间,他一次袭击宋朝的清远军,一次偷袭灵州,均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势力范围。

说李继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恐怕许多人会怀疑,但要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大家就不会陌生了。这位西夏国的开国之君之所以能开疆拓土,成为宋王朝北部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祖父李继迁所打下的基业。在宋太宗与宋真宗权力交接的那3年里,李继迁多次袭扰北宋边疆地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后李元昊称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对于宋代统治者而言,至道年间却是如白驹过隙的3年。统治者们都忽略了李元昊这个足以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的“边事”,相反,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中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上,农民起义很快被下去了,但边疆的战火却一点点地燃烧起来。

“攘外必先安内”是赵普的点子,但却根于宋太祖的治国方略。宋太宗颁布使用“至道”这个年号时,赵普已经去世了3年,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宋太宗执政的最后几年里,西夏开始崛起了,并且表现出了强势的后劲,足以使以“中原天朝”自居的宋朝不得安宁。

后世将赵普列入名相之列,笔者是不能苟同的,因为论权谋,赵普确实算一把好手,当年的“杯酒释兵权”至今仍是政治史上的经典个案。但作为一国之相,光有权谋这一小聪明是不够的,不但要有协调对内事务的大局观与清醒认识时势的大智慧。可惜,赵普似乎并不具备这种眼光。

在他看来,剿灭农民起义、安抚朝内官员才是当务之急。而他眼里的“群夷”不过迟早“自服”而已,历史早已证明,这种带有民族歧视、盲目自信的狂妄观点,迟早会付出血的代价。而沉浸在“安内”中的宋太宗却全然不知,甚至“至道元宝”上的四个字,还出自于他的墨宝。

有历史学家认为,“宋非亡于契丹女真,而亡于谋士。自赵普至蔡京,皆祸国也。”窃以为,此说虽有不全之处,但总体也靠谱,至少可供后世执政者借鉴。

都城故事

大约就在公元前12世纪末叶(公元前1122一前1027年),周人在渭河流域崛起,向东发展,灭掉了控制中原的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并以丰镐为国都。这是西安历史上最早的都城。

丰镐,原是两个地名。丰在丰水之西,镐在镐地。周文王在世时,在丰水之侧建了一座都城,因水为名,号其为丰都。周武王姬发继位后,为了纪念父亲,不肯在丰城行理政事,便将丰城改建成了周文王的祭庙,而在其侧的镐地再建一座都城,号镐都。

丰都与镐都,隔河相望,极近,因而文献经常将两个都城合称为“丰镐”。丰镐二城是周王朝较早的首都,从公元前11世纪末至前771年,周人以此为都近300年。在这300年间,丰镐一直是西周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周朝文武二王,为何要将周国的首都选在丰镐这个地方呢?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点:第一,周人志在灭商,周原距殷墟悬远,周人问鼎中原的第一步应当将政治中心向东移。第二,丰镐既是关中的中心地带,也是渭水流域崇人部落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有崇人经营的墓础.移都此地,即可省去许多经营的力气,又可以控制关中。第三,丰镐土地肥美,水利资源丰富,农业发达,文献称其一亩地就值一斤黄金,在这种土地上建都,当然有利于都城的发展。第四,丰镐是交通要道,向东有3条主干道(正东函谷关道、东南武关道、东北蒲津关道),可以通往东部半壁河山的绝大多数地区;向北有大道,可以通往畜牧业发达的漠北地区;向西有两条大道(河西走廊道和回中直),可以通往陇右和河西;向南有三道(子午道、悦骆道和陈仓道),可以通往巴楚蜀;除了陆路之外,还有渭河和遭运.都可水路往东方。

丰镐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炸河两岸。丰京因丰水而得名,位于河西;镐京因镐地而得名,位于河东。丰京的中心区域在今客省庄、马王村一带,遗址面积达6平方公里。目前在这里己经发现了10余处较大的夯土台基,它们是一组有关联的建筑群,其中一座最大的主体建筑平面呈“T”字形,纂址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附近还有用陶管铺设的排水设施,这座建筑始建于周穆王时期,至厉王和宣和时期始废弃,使用了将近100年.应是当时丰京境内的重要建筑。

镐京遗址范围包括今洛河村、普渡村、斗门镇及昆明池,一带,遗址面积达4平方公里。在今斗门镇附近,发现多处西周夯土基址.同时还发现建筑用板瓦、白灰面墙皮、陶质下水管道和红烧土块等。推测这里是镐京的一处重要场所。另外,在镐京境内还发现了制瓦作坊遗迹、一批居住遗址,以及一批窖藏铜器。

据文献记载,除了巍峨的宫殿、庄严的宗庙、宽阔的街道、星罗棋布的各类作坊之外,在丰镐二京的郊外,还有专供天子渔猎的苑囿,方圆达数十里。这里有汪洋一片的水池、草木繁茂的森林、四处纵逝的野兽、相继竟跃的游鱼、婉转啼鸣的飞禽。

春秋末年至战国年间,建筑学上出了一部很有名的书,名叫(考工记)。据(考工记)记载,丰镐二京事先有规划图,四面有城墙,每面城墙上各开若干个城门。仅据现有资料。可以得出结论:(考工记)的记载是错误的,丰镐二京的城市平而布局比较松散,它具有因地制宜、自然发展的特点,既没有城垣,也没有城门.更不是按照预定总体规划精心设计而形成的城市。这种布局,与商代晚期的殷墟具有相同的特点。

上官萌萌数码科技